工作狂注意:妳的夢幻工作已成為夢魘?

<本文摘錄 She's Mercedes Lounge,作者Laura Sodano>

曾經「工作狂」被認為是一件很糟糕的事,然而現今工作狂一詞竟成為流行。那些自稱熱愛工作大於娛樂的人被戴上一頂榮耀的光環,畢竟除了對工作的奉獻程度,似乎沒有其他指標能夠呈現 21 世紀社會講求績效表現的特色了。工作是否已成為社會上一門新的宗教,還是宗教的替代品呢?真的有表面上看起來這麼單純嗎?抑或是熱愛工作的背後,藏著某些不為人知的意涵呢?

這裡先澄清一點,不是每個常常在辦公室待很久的人就會被歸類為工作狂。同樣的,不是每個工作狂都會超時工作,重點在於─人的心態。

研究工作成癮領域的權威學者芭芭拉.基林格 (Barbara Killinger) 博士認為一個人變成工作狂的歷程,往往從小時候就開始了,如果一個人必須早熟,這種人容易投入工作。舉例來說,小孩的父親或母親其中一人過世或離開,或家庭中缺乏『無條件的愛』,都是必須早熟的情境。

  • 換句話說:如果一個人從小認為必須努力獲得家人的認同,尤其是父母的認同,這些人長大以後,為了獲得讚美,也會有超越個人極限的傾向。只要想想自己每天多常被大腦的酬償中樞 (Reward Center) 給控制,就不難理解基林格這番理論的道理所在。如果我們心情好或感受到別人的認同,淋巴系統會分泌腦內啡 (Endorphin),腦內啡又促進內生性鴉片物質的分泌,讓人墜入像是中毒的狀態。我們會想盡辦法延長這種感受,這也是為什麼當我們奮力追求這種感受時,也會陷入一種成癮的形式。工作狂是透過多還要再多的工作量追求這樣的滿足感。因此「工作狂」是一種經過正式認定的成癮,和酒癮、購物狂、毒癮一樣,都是成癮行為。

討好者 vs. 控制者

一般而言,研究人員將工作狂分成兩種,一種是「討好者」,一種是「控制者」。討好者總想獲得別人的關注和喜愛。如果一個人的私生活缺乏別人的關愛,工作往往成為他們尋求關注的唯一焦點。於是討好者也會做出非常自我犧牲的行為,而且常常表現出明顯的謙虛態度。另一方面,控制者透過超量的工作彌補個人的問題和擔憂,也希望藉此沖淡內心深處認為事情太多讓他們難以應付的感受。基林格表示,工作狂藉由過度控制自己和周遭的環境,希望能在愈來愈上升的內心混亂狀態中找出平衡。反之,控制者通常也會是很厲害的欺騙者。乍看之下,控制者顯得非常獨立、洋洋得意,有時還會顯現出高人一等、傲慢自負的心態。但如果控制者想要為自己求取好處,他們也可以轉換面貌,變得不可思議地彬彬有禮、魅力四射。很常見的是控制者的控制欲往往以極為自戀的個性展露,研究人員將這種情形視為最極端的工作狂類型。

  • 不論在生理或心理上,工作狂都是不健康的。工作狂的生理症狀,包括心律不整、失眠、焦慮、甚至憂鬱,被這些症狀影響的人,會愈來愈覺得自己困在惡性循環裡。他們愈想藉由投入工作逃避個人問題和衝突,待在辦公室的時間也會愈多。衍生來看,他們工作以外的生活是不快樂的,有時甚至瀕臨完全崩潰的邊緣。由此得知,專業協助為什麼一開始要將重點放在這裡:要讓工作狂明白自己處於惡性循環裡。
    唯有等他們瞭解到工作和生活取得平衡是健康人生的關鍵,才有機會擺脫工作成癮的痛苦。所以必須循序漸進地讓工作狂知道個人生活的價值所在,將私人時間投入休閒活動。受到成癮症影響的工作狂應該採取行動,培養新的嗜好。下一步才是鎖定目標,解決問題核心。

健康,但有壓力:不矛盾嗎?

事實上真的有一種很滿意工作狂現況的人,這項發現讓賓州大學的南西.羅斯巴德 (Nancy Rothba) 相當驚訝,她和其他大學的同事針對這個主題進行了一項醫學研究,研究對象是一家國際財務顧問公司的 763 名員工,在工作狂族群當中,有小部分人顯得特別突出,這些人雖然工作量很大,健康狀況卻非常良好。原因很簡單,也很能啟發人心:他們都很熱愛自己的工作,他們全心全意投入工作,甚至是燃燒自己,照亮工作。研究的結論是這份工作熱情發出的正面能量,最終會對個人的健康幸福產生影響。所以不難理解這一群人即使工時長、事務多,仍有辦法保留工作以外的生活空間。

  • 然而,成為工作狂絕對不是一件值得嚮往的事。工作狂的另一面常常是一種必須嚴肅看待的疾病,這種疾病也讓工作狂付出了代價,不僅榨乾他們的精力,也對他們的生心理造成有害的後果。因此,下班以後應該拒絕電子郵件和智慧型手機的干擾,留給自己不被打擾的時間是很重要的,這樣你才能暫時關機,幫自己好好充電。對於難以放下待辦清單的人來說,更該如此。不過,假如你真的很享受不斷的工作,那麼確實不該讓任何事情阻擋你的工作熱情。傳統工時的放寬界線、工作場所的更多彈性,都可以是你和你的工作營造更健康關係的第一步。但有一項重點必須多加用心留意,那就是個人的選擇─例如:當我們和愛人外出踏青時,就把手機留在桌上吧!